教学展示

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变革,深入推进“5+1+N”教学(沈达)

发布日期:2024-04-07     来源:

  2024年4月2日,曲靖市第二中学沈达老师在崇真楼三楼录播教室展示了一节《有机物中原子共面共线的判断》的示范课。

  学生已经学习了普通高中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的内容,并且在作业、考试中学生对有机物的空间结构认识不深,因此沈达老师本节课授课内容选为高考化学考点——有机物中原子共面共线的判断,本节新授课,以有机物球棍模型为切入点,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有机物空间结构的魅力。

  本堂课沈达老师共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:

  当堂检测,夯实基础,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的各类烃的代表物的结构,为新课学习做铺垫。

  1

  动手实践,搭建模型。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搭建甲烷、乙烯、乙炔、苯的球棍模型和空间填充模型,能直观的展示各类烃的代表物质的结构特点,加深学生对这些物质结构特点的认识。

  2

  模型演示,拓展思维。将学生自己刚刚搭建好的球棍模型中的氢原子替换为甲基,通过模型演示,结合单键旋转思想,从结构角度分析立体结构与其他结构连接后原子的共面共线情况。

  3

  结合实例,构建思维。以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,学生独立完成对三个有机物中原子的共面共线情况的分析,让学生熟练应用两大思想——模型思想、单键旋转思想。总结归纳出有机物原子共面共线判断的思维模型,巩固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理解。

  4

  最后,归纳总结,反思提升。

  5

  本节课思路清晰,把握住有机物空间结构特点,在学生动手搭建模型的同时,引导学生发现有机物共面共线情况。指导学生搭建模型时要注意各类烃的结构特点。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逐步认识有机物的空间结构,并体会模型思想、单键旋转思想。问题设置环环相扣、螺旋式推进,在讨论和实践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。加深学生对各类有机物结构特点的理解,以及有机物中原子共面共线情况的分析应用。

   

  沈达

  沈达,男,汉族,2022年参加工作,中学二级教师,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专业,第二学位生命科学专业,现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。曾获“五星班主任”称号。

  从教以来,不断以大学母校的精神“忠诚博雅,朴实刚毅”、校训“求实创新,立德树人”鞭策自己。一直怀有热烈的教育情怀和追求卓越的教育理想,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道路上努力奋斗。始终保持谦虚、好学的态度,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,认真落实教学改革,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。

  同时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,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课后又是学生的知心陪伴者,开导学生的情绪,引导学生的成长,尊重每一个学生,关爱每一个学生,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事业。

  一直在追求“平等民主”、“亲切平和”的教学风格,相信“亲其师信其道”,在与学生平等、民主的交流中引领学生走向健康和高尚的精神世界,如潺潺流水、春雨润物般的美好教学境界。教学中的“平和”便是少一点急功近利,少计较一时的分数高低得失,目光放得长远一点,更多的去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。